首页

校园动态

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艺术设计学院“艺绘赤鲁·创美乡村”乡韵艺创实践团走进长子营镇赤鲁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5-08-31

文章来源:艺术设计学院

分享:

今年暑期,艺术设计学院“艺绘赤鲁·创美乡村”乡韵艺创实践团走进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赤鲁村,围绕“艺术赋能乡村协同创新”主题,开展了集调研、规划、创作与传播于一体的乡村振兴实践行动。团队依托服装工程、展示设计与数字媒体等专业优势,以“空间优化+环境提升+数字赋能”为技术路径,着力创新乡村文化传播方式、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并打造沉浸式数字文化体验平台,积极探索“高校+乡村”协同发展的创新机制,为首都乡村振兴注入青春艺术能量,携手绘就美美与共的乡村新画卷。




深入实地调研,精准把握乡村脉络

“乡韵艺创团”深入赤鲁村,通过建筑测绘、民俗访谈与文化场所考察,系统梳理了村庄的历史建筑、非遗手工艺、红色文化遗迹及产业现状。团队汇总形成赤鲁村特色文化元素清单,涵盖红色历史与民俗风情等多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调研报告,提出空间布局优化、旅游设施提升和文旅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具体建议,为后续艺术创作和设计实践奠定了扎实基础。




构建多维协同的实践共同体

实践团返校后及时组织项目总结与务虚会,系统梳理实践成果。通过跨学科案例研讨,团队撰写《乡村美育设计导则》与《非遗活化路径研究》两份专项报告,并建立“乡村振兴实践案例库”,收录包括调研数据、设计方案和村民访谈等12类原始资料,为学院后续教学与实践活动提供了宝贵资源。




技艺融合理念,激活乡村新活力

在王明杰教授的指导下,团队将赤鲁村历史故事与民俗符号融入扎染设计,开发出多款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丝巾、手帕等文创产品。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图案设计、色彩搭配与工艺实践能力,也推动了非遗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为赤鲁村扎染工坊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0image.png

以“扎染非遗工作室”为枢纽,团队划分出材料区、设计区与报告分析区,构建起高效协作机制。学生在物资管理、方案优化与跨专业合作中,显著提升了综合实践与组织能力。工作室的科学运作为项目全程实施提供坚实保障,也为学院未来项目积累了运营经验。


1image.png

在教师指导下,团队聚焦赤鲁村露营基地展开设计实践,完成包括导视系统和功能布局在内的整体规划,为乡村文旅空间带来专业、系统的设计支持。




团队深入挖掘本地民俗与历史素材,将专业设计理念应用于文创产品与果品包装开发,设计出多款蕴含地域文化、兼具审美与实用价值的产品,全面助推乡村文化资源向创新产品转化。




持续赋能乡村,绘就振兴新图景

项目以“扎染非遗工坊”为持续实践平台,不断丰富赤鲁村文化形态。前期调研成果已为乡村文化提升提供有效依据。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与村庄的合作:一是拓展工坊功能,依托调研结论开展村民非遗培训,构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模式;二是活化地方文化,通过采访“五老”人员、拍摄村史馆宣传片等方式激发文化资源活力;三是建立高校-乡村长效交流机制,持续输送设计服务与专业人才,夯实乡村振兴可持续路径,贡献可复制的“高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