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聚焦

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经济网】北职大“青衿筑梦实践团”赴平谷区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实践活动

发布日期:2025-08-19

文章来源:党委宣传部

分享:

2025年8月19日,中国经济网报道了我校学生赴评估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以下是全文: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青衿筑梦实践团”于2025年7月赴平谷区开展为期20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乡村,展现青年的担当与责任。

开展田间实践,推动乡村建设

七月流金,正值北台头村玉米丰收时节。“青衿筑梦实践团”的成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一同抢收金黄的玉米。从采收、分拣、搬运到装箱贴签,团队成员分工明确、配合默契,高效地将一箱箱玉米运往市场。劳作间隙,同学们主动学习直播话术等数字营销技能。并结合北台头村的自然风光与文化特色,设计一处集研学教育与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露营地方案,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增添新亮点。在乡村振兴宣讲中,他们用通俗的语言解读产业新趋势。在和平街村垤子峪荷花节上,团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活动,展现出青年学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担当。




深入产业调研,助力精准发展

团队聚焦北台头村“博士农场”大棚的技术需求,深入农业科技前沿阵地开展调研。康安利丰大菜园作为京津冀蔬菜保供的核心枢纽,其"超厚墙体保温系统"构筑起抵御极端天气的"恒温堡垒","水雾降温-热泵储能"联动系统节水率高。在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团队系统考察了替代蛋白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深入了解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践路径。科研主管滕云飞带领团队参观的三种典型温室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半封闭智能温室实现环境精准调控,大跨度外保温大棚便于机械化作业,柔性日光温室搭载新型散射光棚膜实现精准控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番薯种植园区的无土栽培模式,这种突破季节与地域限制的创新技术正在引领种植模式的"新变革"。




落地科技成果,赋能数字转型

从筑牢保供根基的康安利丰大菜园,到汇聚全球前沿技术的京瓦科技示范园,从一项项突破性的本土创新到国际领先的无土栽培模式,科技的光芒照亮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这种“田间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北职大人践行“产教融合、知行合一”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最终,团队完成了百余种鲜食玉米采摘设备、脱粒机及温室温控的调研与优化方案,最终采纳13种。




寻访乡土新径,激活文化经济

乡村振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共进的关键征程。实践团队深入乡村振兴示范村开展多元调研。在周庄子村,考察了以非遗铜版画工艺为名的文创空间"博陆城创艺云阁"与现代咖啡厅"周几咖啡",体验了国农港产业园的元宇宙直播间和短视频培训,探索"农业+科技+教育"新模式。良庄子村通过卫生评比和文明积分制创新治理,其智能育苗工场应用荷兰技术,实现育苗全流程智能化。此外,团队还通过参观平谷区博物馆,感悟红色精神与文化传承;调研马坊物流枢纽,了解这一连接“一带一路”的商贸动脉。这些实践展现了文化铸魂、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路径。




北职大“青衿筑梦实践团”深入京郊乡村,以多元行动立体呈现了京郊大地在筑牢思想根基与夯实发展基础上的创新实践。他们俯身泥土,将机电专业思维转化为助农设备优化方案,把文化创意灵感熔铸成乡村旅游新蓝图;从历史血脉中汲取精神力量,于现代枢纽中激活产业动能,用专业学识回应乡村痛点,以青年智慧献计产业升级。这场跨越田野、园区、基地与展馆的立体实践,是产教融合的生动范本,更是新时代青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铿锵宣言。当科技之光点亮农业转型之路,当文化薪火映照乡风文明之魂,北职大学子以躬身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中,青春是蓬勃的种子,创新是强劲的引擎,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终将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最动人的田园画卷。


【中国经济网】北职大“青衿筑梦实践团”赴平谷区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