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聚焦

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科技日报】拥抱数智浪潮 锻造“π”型工匠

发布日期:2025-08-15

文章来源:党委宣传部

分享:

2025年8月14日,科技日报刊发了我校举办世界机器人大会同期活动——“机器人技术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交流活动”的内容。以下是全文:




8月8日至8月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办。开幕当天,场馆内挤满了人。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机器人的能力边界不断刷新大众固有认知。

在机器人产业欣欣向荣的背后,职业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培养更加契合机器人产业需求的人才,让机器人产业再上新台阶?在由北京科技职业大学主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同期活动——“机器人技术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交流活动”现场,来自不同职业院校的专家学者针对这一问题出谋划策。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师生在参加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受访单位供图


产业发展呼唤“新工匠”

这是一个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年代。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传统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依赖人的体力转变为依赖数据、算法和智能系统;人不再是机器的附庸,而是让AI和机器人协同工作的“指挥家”。

这种从旧到新的变革,就是产业的破局与重构,它对从事生产的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未来的制造业需要的不仅是工匠,更是具有跨学科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与装备学院院长张友能认为,这种“新工匠”,不是孤立的研发者或操作员,而是能打通“科研—落地—创新”全链条,全面拥抱智能化,直面产业真实挑战的价值创造者。职业本科层次的人才,应该能够解决企业“设计难落地”的问题,促进从科研成果到应用的转化。

然而,据张友能分析,职业教育分科过细,过度强调知识的纵向深度,人为割裂了本应相互联系的学科。知识没有被应用和检验,学生只是知道,但不会用。所谓的实践,往往是验证性、重复性的实验,难以培养学生在不确定性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无法形成系统性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会从多维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和分析。而且,教育评价的标准和内容严重滞后于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迭代速度。

新的人才需求,让传统职业教育模式面临结构性挑战。

用“两条腿”走路

交流活动上,多位专家来自职业本科高校。他们指出,不同于专科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领域的高超技能。

大家认为,未来制造产业需要的人才画像是这样的:对特定行业的生产工艺、业务逻辑、痛点、瓶颈和发展趋势有深刻理解和洞察;能将AI作为核心工具使用,具备数据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建模和数据驱动决策的能力;具备整合能力,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具备落地能力,能将理论知识、技术工具与特定、动态、非理想化的真实场景相结合;具有创造力,能够快速学习新知识、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并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我们要培养‘π’型人才。”张友能介绍,他们用“两条腿”走路,一条是专业技能,一条是数智技能。“π”型人才不仅是技术工匠,也是跨学科的创新者。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梁召峰指出,学校要建设机器人产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坚持专业跟着产业走,深化产教融合;课程跟着技术走,推进科教融汇;教学跟着场景走,打造工匠之师。

据了解,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本科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有5大目标:熟基础理论与工具,精核心专业技术,擅跨领域协同与创新,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会持续学习与谋划职业发展。

学校对本科层次教学进行了一次大改革,将每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拆分成了两个学期,学生在不同的小学期进阶式完成轮足式机器人创新制作、视觉SCARA机器人系统开发和双足机器人创新制作的任务。“这也是为培养学生真正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能力,而进行的改革尝试。”梁召峰说。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是北京经开区内唯一一所高校。该校机电工程学院院长黄敦华说,经开区正在打造“大会+赛事+活动”矩阵,推动机器人产业落地,学校也融入经开区的发展,主动助力经开区构筑全国机器人产业高地。

黄敦华说,基于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需求,机电工程学院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工作,精心打造5支科研团队,充分发挥团队合力,积极吸纳学生参与助研,以高水平科研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力争实现高端技能人才与科研成果双交付。

与产业并肩同行

在广东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条建设基本完善,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急需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端技能人才。

在机器人产业链条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都有相应的合作企业。他们和上游企业合作开发运动控制类新课程,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和中游企业联合开发系统集成应用场景,制定机器人行业标准;和下游企业携手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同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学校的专业建设紧密对接当地的产业集群。

无锡职业技术大学地处江苏无锡。该校副校长吴慧媛介绍,无锡已经初步具备完整的工业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学校整个专业架构紧密对接江苏产业体系和无锡现代产业集群,按照专业集群到专业群到专业的架构,升级了由8个专业群组成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持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吴慧媛表示,学校机器人人才培养,瞄准的就是集成、应用、设计等生产一线高端岗位,突出技术知识与技能培养的高层次。

无锡职业技术大学提炼出“臻匠心、专技术、精技能、善创新”的人才培养定位,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使毕业生能够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能够进行较复杂操作,解决较复杂问题。交流活动之后,“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北京亦庄机器人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机器人新场景实训基地”正式揭牌。实训基地将真实产业场景“搬进”教学环节,为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提供“沉浸式成长土壤”,弥合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的鸿沟。学生可参与机器人日常运维、场景化程序优化、客户服务流程设计等工作,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迁移的实践能力。

“实训基地的建立是校企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里程碑。职业教育不再是产业的‘追随者’,而是与产业并肩的‘同行者’。”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校长王伟强调。


【科技日报】拥抱数智浪潮 锻造“π”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