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聚焦

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亦城时报】全国工业零件共享柔性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

发布日期:2025-08-11

文章来源:党委宣传部

分享:

2025年8月11日,亦城时报刊发了我校举办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同期——AI+柔性制造产教融合研讨会,与北京蚂蚁工场共建的全国首条产教融合人形机器人柔性制造线启动试运行的内容。以下是全文:


1349-05-01(小图).jpg

“工业零件柔性共享产教融合基地”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控。 于晓玲/摄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 于晓玲)8月9日,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同期活动,产教对接:全国工业零件共享柔性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会议暨AI+柔性制造产教融合研讨会,在北京科技职业大学举行,来自全国高水平院校、行业及领军企业的领导、专家及教师代表150余人齐聚一堂,深入探讨“AI+柔性制造”如何促进高端制造教育的深刻变革,共谋产教协同新篇章。会上,“全国工业零件共享柔性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在工业零件共享柔性制造领域的产教融合创新迈出关键一步。

据了解,“共同体”是由北京蚂蚁工场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职业大学,联合本科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结成的产教融合创新型组织。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构、行业组织、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均可加入共同体,成为共同体理事成员。其面向职业教育装备制造大类和普通高等教育机械类相关专业,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人形机器人结构件共享柔性制造领域,致力于打造集协同创新、真实生产、实践教学、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工业零件共享柔性制造平台,创建高端制造产教融合新形态,深化“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教育变革。“共同体”核心特点在于通过工业零件共享柔性制造创新中心,整合成员企业订单需求与院校分中心生产能力,构建“产品订单-智能工艺-生产作业-质量检测-产品交付-售后服务”的创新生态,推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产业与教育变革,打造产教融合新形态,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根据“共同体”建设方案,其重点建设任务包括:联合开发教学资源与装备,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教材-装备-实践”一体化教学资源体系;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与成长体系;共建技术创新平台,聚焦产业难题开展协同攻关。“共同体”设立三年目标: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方面,校企共建技术创新中心,协同完成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项目8项,技术转化率超过50%,服务企业技改项目超过20项;产教资源优质开发方面,按产业新技术标准,联合开发新课程18门、教学实践项目8个、优质教学装备6台套,形成与产业技术同步更新的教学资源体系;复合型人才规模培养方面,通过“订单培养、学徒制、委托培养、高本贯通”等模式,联合招生培养超过1000人,为产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全国工业零件共享柔性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是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服务国家高端制造战略的重要举措。未来,共同体将通过整合行业龙头企业、高水平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力量,致力于在工业零件柔性制造,推动工业大模型应用场景的教学转化,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核心结构件制造领域实现技术创新突破、人才培养模式革新和产业服务能力提升,共筑高端制造产教融合新生态,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共同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相关

国内首条产教融合人形机器人柔性制造线在北职大试运行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 于晓玲)8月9日,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同期活动“AI+柔性制造供需对接会:推动人形机器人结构件制造创新”中,来自全国高水平院校、行业及领军企业的领导、专家及教师代表150余人,实地考察了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工业零件柔性共享产教融合基地”。该基地是全国首条产教融合机器人柔性制造线,标志着北京市职业教育与智能制造产业深度融合迈出实质性步伐。

该基地由蚂蚁工场集团自主研发,包含机械零件柔性制造产线、智能生产管理软件、智能制造数字孪生系统、工业大数据应用平台、工业大模型应用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六大模块,于今年8月在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机械楼西车间完成调试并投入试运行。现场可以看到,产线总长30米,占地300平方米,配备6台CNC加工中心、1台六轴工业机器人、RGV轨道车、AGV智能搬运机器人及立体仓储系统,通过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和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控。产线最大亮点在于实现“秒级报价-分钟接单-小时交付”的敏捷制造能力,可满足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小批量、多样化、高精度的试制需求,形成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自动化闭环生产。这条产线还承担着教学任务,专门为学生设置了10个实训工位,学生可实时观察产线运行数据与数字孪生仿真画面,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沉浸式教学体验。

校企双方还将共同开发覆盖智能加工、在线检测、预测维护全流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开设《工程训练》《智能产线集成与应用》《工业数据采集与可视化》等5门核心课程。产线运营采用“企业订单+教学实训”双轨模式,由蚂蚁工场提供真实生产订单,学校师生参与从工艺设计到成品交付的全流程生产。“这条工业产线是完全实际的工业产线,学生在这里接受实训后,进入企业可以直接上岗,无缝衔接未来的毕业和就业。”蚂蚁工场集团董事长蔡茂林介绍。

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培训学生500人次,承接企业订单产值超200万元,成为服务经开区乃至全市的人形机器人零部件柔性制造共享平台。


【亦城时报】全国工业零件共享柔性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