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动态

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暑假不停歇 奋进正当时】非遗技艺点亮文化传承之光——图书馆成功举办青少年皮影戏体验活动

发布日期:2025-07-23

文章来源:图书馆

分享:

皮影戏,是我国流传千年的光影艺术,也叫“灯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20日,图书馆在一层创享空间推出“青少年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皮影故事会”。40多名青少年通过亲手制作皮影和演绎经典剧目,让两千年的光影艺术焕发新生。


1.jpg

活动伊始,图书馆老师胡文丽回顾了首场绒花活动,并介绍了本次皮影戏的文化背景与主讲嘉宾——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演出二团团长徐美玲。徐美玲深耕皮影艺术十余载,其团队以创新形式传承非遗,曾多次赴海外交流演出。

“皮影戏是中国最早的‘动画片’,一盏灯、一张布、几张皮影,便能演绎千古传奇。”徐美玲以“光影里的千年艺术”为主题开启皮影戏文化小课堂。从汉武帝思念李夫人的传说讲起,她梳理了皮影戏从汉代雏形到宋代成熟的历程,着重介绍了北京皮影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她用通俗的比喻解析皮影戏“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精髓,让孩子们了解到这项传统艺术融合了雕刻、绘画、音乐、戏剧等多重技艺的综合性特质。


E70AA1322E19775EF2B1B48284B61E30.jpg

在皮影制作示范环节,徐美玲现场讲解了传统皮影制作的八道工序:选料、制皮、画稿、雕刻、上彩、脱水、缝缀、装杆。从挑选6岁大黄牛皮或驴皮作为最佳皮料的选料,到泡皮、刮削、打磨变得薄如蝉翼的制皮工艺;从设计角色造型的画稿透稿,到千刀雕刻的细腻技法;从矿物颜料上色的讲究,到固定颜色的脱水方法;从拼接影人11-12个部件的缝缀,到操控影人舞动的装杆,每一步都彰显着非遗技艺的匠心。孩子们看着老师展示的一个个精美的皮影,不禁发出一阵阵惊叹。

实践环节中,孩子们自主选择喜欢的故事剧组,完成角色皮影制作与表演。他们拿着环保仿真皮影制作模板,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拼接和安装。制作完成后,大家便拿着影人上台练习 “翻、转、抖” 等动作。表演环节更是精彩纷呈,自编自演的《三打白骨精》获一致好评,《武松打虎》《白蛇传》《哪吒闹海》等经典剧目也以多样形式呈现,妙趣横生。尽管表演略带生涩,孩子们却切身体验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最后,徐美玲与其搭档表演了地主老财与长工的故事,娴熟操纵让影人栩栩如生,传统故事与现代语言碰撞出别样火花,现场笑声不断。


3.jpg

此次活动延续了“简易化非遗”理念,通过简化制作和拆分步骤,让青少年在两个小时内完成皮影制作与表演。这场“皮影故事会”,绝不仅仅是一次手工课和表演课,它用幕布后的千年光影,点燃了孩子眼中好奇的火花;用皮影上精美绝伦的花纹,镌刻出对传统的亲近;更用那三根细细的操纵杆,让孩子们真诚地握住了文化的脉动。当古老的皮影在稚嫩的手中重新起舞,这场跨越千年的“光影约会”,正为非遗传承注入崭新的青春活力。

图书馆举办的本次皮影故事会,既是对传统艺术的生动传承,也为阅读场景注入了新活力。光影流转间,古老的皮影戏与书籍故事碰撞出奇妙火花,让文字里的角色从纸面跃入幕布,既保留了民间艺术的灵动韵味,又深化了读者对故事内涵的理解。对孩子而言,这种沉浸式体验能点燃阅读兴趣,在光影变幻中感受故事的魅力,培养想象力与审美感知;对成人来说,皮影戏承载的文化记忆可唤起情感共鸣,在与传统艺术的对话中重拾文化认同。图书馆借此打破“静态阅读”的边界,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文学的桥梁,让文化传承更鲜活,也让公共空间的文化价值得到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