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动态

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图书馆成功举办手工绒花制作体验活动

发布日期:2025-07-08

文章来源:图书馆

分享: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7月5日,图书馆携手非遗传承人曹正阳,在一层创享空间成功举办“青少年传统文化体验活动——非遗手工绒花制作体验”。四十余组家庭参与其中,共同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第一张.jpg

本次活动是图书馆服务经开区文化建设的首场公共文化活动,依托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双重属性,旨在为经开区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伊始,图书馆的胡文丽老师介绍了活动背景、流程和主讲嘉宾。


第二张.jpg

活动中,曹正阳从非遗文化知识入手,生动讲解了绒花制作的起源和发展。“传统绒花以蚕丝为原料,工艺精湛,外观雍容华贵,故又称‘宫花’。因其谐音‘荣华’,自古便是吉祥富贵的象征,从唐代起便成为宫廷贡品。”曹正阳娓娓道来。他还介绍,如今可用“扭扭棒”作为简易替代材料,虽简化了传统工序,但保留了毛绒质感,造型更灵活。通过扭曲、塑形、组装等步骤,同样能制作出兼具绒花神韵且更添可爱趣味的作品。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制作“柿柿如意”小盆栽。现场宛如一座充满创意的工坊,扭扭棒、花艺胶带、热熔胶枪等材料整齐排列。在曹正阳的耐心指导下,参与者们兴致勃勃地动手创作:用两根橙色扭扭棒缠绕木棒定型,做出柿子主体;将绿色扭扭棒穿过果实,十字交叉拧出根蒂;再将Z字形折叠的叶片与花苞组装,最后用胶带将“果实”与“枝叶”固定在花梗上。“快看,我的柿子像真的一样!”一位小朋友兴奋地举起作品展示。活动特别设计了“简易化非遗”流程,将传统绒花的繁复工艺简化为适合青少年的步骤,让孩子们能在两小时内完成从材料到成品的创作。作品完成后,曹正阳选出五件最精美的“柿柿如意”作品进行点评,并向制作者赠送了小礼品。


第三张.jpg

活动尾声,曹正阳展示了更多原创绒花作品,为有兴趣继续创作的青少年提供灵感。作品琳琅满目,有由数盆栽、发财树、圣诞花环,也有红灯笼、糖葫芦、“柿柿如意”相框,还有造型各异的小笔筒、呆萌可爱的小蛇、色彩缤纷的玫瑰花、绚烂喜庆的圣诞树以及亭亭玉立的玉兰花等,引得大家纷纷赞叹创作者的奇思妙想与精湛手艺。


第四张.jpg

“活动免费且意义非凡,孩子在动手过程中了解了非遗,这比上补习班更有价值。”一位家长的话道出了许多参与者的心声。据图书馆负责人介绍,后续还将推出皮影戏制作、创意水墨画、节气美食等青少年传统文化体验系列活动,持续为经开区注入文化活力。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趣味盎然的手工艺体验,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一次对话——非遗技艺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可触摸、能带走的生活美学,在孩子们灵巧的指尖传承中,绽放出鲜活的生命力。


延伸阅读:

曹正阳,现任北京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工艺美术会员、门头沟区文联常务理事、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及巧娘促进会秘书长。深耕工艺美术领域,成就斐然,2014年10月,其作品参展法国卢浮宫《中西方文化艺术》展览并获优秀奖;2015年,部分作品曾作为国礼赠予俄罗斯等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