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成为张玉双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坚定传播中华文化的思想罗盘。
张玉双,扎根教学一线11年,曾获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比赛一等奖、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从辅导员到教学骨干,从国际交流的破局者到支部建设的领路人,她始终以坚定的政治信念、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用点滴践行教育家精神,力争做好新时代的“大先生”。
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跨越万里山海奔赴召唤
2025年上半年,学校首次派遣教师赴摩洛哥,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中文学习测试中心”“中文工坊”教学工作。此次工作具有开创性意义,是学校在摩洛哥开展国际中文教育的首次实践,其教学成效不仅直接影响两个项目的后续发展,更关系到学校国际化办学的深入推进。
“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作为支部书记的张玉双关键时刻“举手”,成为学校长期海外授课的“第一人”。她将年仅4岁的孩子托付给家人,用单程九千公里的奔赴回应“大先生”的召唤:让哈桑一世大学的教室与中信戴卡摩洛哥工厂车间的流水线,熔铸成“中文+技能”的产教融合试验场——在这里,汉语不仅是文明密码,更是“一带一路”的技术操作指南。
求是创新、敢于破局,重塑车间产教融合新生态
此次开展的两个项目,不仅是为摩洛哥学生及员工提供“中文+职业技能”培训,更深入服务中资企业海外发展需求,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教什么?怎么教?刚刚落地不久、还在倒时差的张玉双马不停蹄地开始“探路”。
破局,就要摸着石头过河。她下车间,做调研,组建“车间教研组”,从搭建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入手,联合编写《中文工坊实战教程》,把产线数据转化为教学密码,配套开发“中文工坊WebApp”。依托智能平台,打造“虚实结合”的多维课堂,针对学员从“发音准确”到“实物认知”的断层,推出“AR实景投射教学法”,10周内完成共计260人次的中文培训,有效解决了企业“既懂中文又掌握职业技能的本土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痛点问题,助力构建“企业需求—人才培养—文化融合”三位一体的国际化职教新生态。
在哈桑一世大学,她4周内完成10个教学班、每周超20小时、680名学生的教学与考核任务,教学目标达成率100%。校园内掀起“中文热”,课堂活动视频创该校商管学院官方传播互动最高记录。
文化交融、民心相通,谱写中非友谊新篇章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摩相距万里,要想项目长久深耕于此,离不开民心相通,她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各项工作从“物理叠加”向“化学反应”跃升。
她开办中文角,累计举办了15场文化活动,覆盖当地员工及家属900余人次、学生1700余人次。围绕2025年“国际中文日”,她创新中非文化交流形式,线下举办书法、民俗体验,“匠心独运赛龙舟”等活动展示“可触摸的中国”,线上联合学校茶艺社展示谷雨茶烹制流程,云端共鸣,摩洛哥媒体报道称“此举措帮助学生以新语言和文化打开知识之门,使学生能够面对全球挑战”。
活动收官之际正值2025年“数字北非”技能挑战赛闭幕式,王伟校长与在摩的3个出访团队共同向各国师生呈现了由近400名师生共创的5米长《二十四节气》艺术长卷,引来与会人员惊叹,被哈桑一世大学永久收藏,成为两国教育合作与友谊的永恒见证。
再回首她哽咽了,“开课两天后,同事突然带我到教学楼前,原来升起了一面五星红旗!那一刻,一切艰辛都化为力量!”这面飘扬在异国校园的国旗,如同信念的灯塔,照亮了她海外的征程,赋予她无上的荣光。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张老师的海外工作受到中国日报等海内外权威媒体和机构报道,在跨越山海的职教之路上,还有更多像张玉双一样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甘于奉献,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用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以首善标准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书写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助力全球产业升级的中国答卷。